2014年,我们开始用社群(孤独者社群)的方式连接,连续组织了很有意思的四届中国孤独者粘会,并进行了诸如投资孵化、项目众筹、商品开发、社群收费、模式创新(孤独者会馆)等各项试验。
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所爆发出来的认知力量——每个人都是在营销和商业的超强大脑,不但见解独特深刻而且知行合一,他们给予的业余时间支持也令孤独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尽管离商业上的成功距离很远,但孤独者社群的盈余已经产生。这个社群聚集了国内领先的企业家、营销管理精英、智库服务专家和传媒文化学者。里面的思想能量和资源力量如此之大,我很希望将之有效汇聚一起,引往某个商业项目,在此过程中,大家成人达己,互相奉献互相点亮,成就一个NB的社群化企业。正像《认知盈余》一书所说:“认知盈余仅仅是一种原材料,要从中获得价值,我们必然让它变得有用或者能利用它做一些事情。”书中指出,“我们大家并不仅仅是认知盈余的来源,也是设计它的使用方式的人,这种设计是通过参与,以及当我们以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时对彼此的期待而展开的。”固然,孤独者这个词汇比较高冷 ,也不为大众所接受,但它正引发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共鸣。而且,这个社群就是高知精英的圈层。从2015年到现在,孤独者社群已步入第六年,一生二,二而三,三生X,这群商业精英的巨大认知盈余可否在之前创造事件和奇妙创意的基础上,集体创造一种伟大的商业?我们对这种社群连接所引发的强大力量深信不疑,社群,始于认知盈余,它将归于何处?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多年来,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国企业营销战略方面的研究,也深入研究过中国的一些头部企业,比如苏宁电器、尚品宅配、九牧卫浴、维达纸业、科龙电器等。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写过十多本财经专著,观察过上百家标杆企业,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总结头部企业的成长道路。二是用户。以高端寝具品牌慕思为例,它的目标是做一个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够睡得好的品牌,这就是用户的价值;三是关注价值。很多企业走的是性价比的路线,但是一些优秀的企业——比如良品铺子,想做的是一个好吃的零食品牌。它关注的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规模;四是关注优势。你的优势在哪里?现在短视频来了,直播来了,风口很多,但这些风口是不是你所擅长的?或者说能不能通过有限的努力来迅速地形成你的能力和优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都应该提出核心能力向上跃迁的要求。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地吸纳更多的人才,提升管理;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产品、业态和模式的升级。“头部战略”的三维是向前,向上,向善。“向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规模竞争,首先肯定规模也是一种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说规模的效应有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比如三株口服液,因为一个官司导致近100亿的盘子土崩瓦解。这种企业规模虽大,实际上还是个巨婴;再比如加多宝,它曾经通过早期的创新、公益到中后期的官司营销来获得成功,但后来因为缺乏创新逐渐衰落了……
企业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向前的同时力求“向上”。如果企业不能在规模扩大的过程当中积累自己的核心能力,那么它的成长是充满风险的。很多大企业忙于守成,缺乏小企业的创新精神,就变成了鸵鸟,每次都是在小企业创新成功之后,再通过复制和推广把企业做大……这种行为实际上对行业是没有什么贡献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头部企业是没有未来的。第三是“向善”。俗话说仁者无敌,“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提法维度相当之高了,但确属事实。社会责任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必然、中国国家体制的必然、消费者选择的必然。企业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你赚了钱都想藏在家里买个金条,或者说移民,这种企业是不会被未来的中国社会所欢迎和接纳的,这种企业的成长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真正的企业就是要勇于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你承担的责任越大,你的成长空间越宽阔。
对在诺曼底硕士学位班
学习的感受和期待
随着各种知识的开源(免费)及学习平台的构建,看起来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很高效,经过一段时间慢慢会发现“碎片化”正在瓦解我们的系维思维能力,没有低层逻辑的构建,就像抖音在2G时代难以应用一样。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采访到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我也一度认为,通过主题社交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学习到很多跨界的思维和创新,已经可以构建起我独有的思维和立场。然而,再多的点状学习如果没有系维思维去做线性的贯穿,始终还是碎片化“知识点”,很难学习致用。学习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触发点在“我”,不在其它客观因素。所以,我在2019年,加入了诺曼底硕士学位班的学习。在半年多的课程学习中,我尽量把出差的时间最大限度的让度给上课的时间。课堂学习的氛围(老师的讲解、提问、同学的互动)很重要,这种氛围所带来的“专注”感,让知识的吸收率大大提高,这是自我学习远远没法达到的。

2005年中在武汉初识武大的汪涛老师,2005年底在北京初见菲利普.科特勒先生,两位作为《营销管理》第五版的著者和译者,为中国读者带来很多关于顾客价值、营销使命和管理本质的思考。在2019年9月,再上汪涛老师的营销学,常常深切感受到,营销是一门科学,必须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