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丨四川大学张黎明教授: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泉
最近十年,是不断变化的十年。在科技领域,5G、无人驾驶、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我们身边不断出现最新的科技产品、解决方案或创新服务。创业领域,2014年开启的“双创”热潮至今,创业公司不断涌现,每天新注册的公司数量甚至超过1万家。投资领域,新品牌的风险投资和天使基金如雨后春笋一般,截止2019年底中国备案注册的风险投资基金超过7000支,投身于一级市场的人民币基金总额更是超过1万亿元。 在如今这么一个快速变化、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持续进化,才能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自己不被时代和竞争对手所淘汰,成为了对每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发现,“创新”在企业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利用创新,引领企业进化”? 2021年4月17-18日,法国诺曼底企业家硕士学位班邀请到四川大学张黎明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泉”的课程,结合市场上的创新案例和多年来指导企业创新的经验,系统阐述创新概念、创新缘由、创新阶段、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和创新机制等重要因素,并指出构建创新的机制是从系统上保障创新的关键。 ![]() 班级合影 一、导师简介 ![]() 张黎明 四川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 四川大学商学院高级管理EDP培训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课程要点 01.互联网与创新管理思维,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步入移动、智能、物物互联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与工业领域的渗透融合,正在重塑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加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引入“互联网+”并不意味着两者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个新平台,与传统业务单元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创新。“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加强了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
02.当危机成为“新常态”,我们需要“创新”疫情之后,我们的经营环境什么变了?事实上,很多变化并非由危机导致,而是加速或触发。很多变化早有迹象,本次疫情成为了“导火索”“催化剂”“放大器”。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抛弃静态发展观,真正重新审视我们所在的社会环境和商业世界,不应对“灰犀牛”视而不见,也不必对变化过于敏感和恐惧。 认知一:危机频仍的“新常态”已来临,我们需要转变对“变化”的基本态度。新冠疫情的发生、演变和应对过程,以及同期发生在全球其他地区的灾难事件,在强烈提醒企业经营环境已经进入“新常态”。过去的岁月静好、平稳上行或已一去不复返。下一次危机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如何发生,但唯一肯定的是,它一定会发生。 认知二: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双循环”蓝图已然绘就,这对企业战略选择有何影响?是向内还是向外?企业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看准大方向、瞄准新方向。新方向是指要把目标转向一些新兴工业体及新兴市场,尽管这些市场目前的规模仍然比较小,但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敲牛皮糖”方式一块一块敲下来,由此寻找到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认知三: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估量,但不会影响经济基本面。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认知四:危机推动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商业模式升级。新冠疫情已重创大众消费类业务,包括餐饮、文旅、教育等。但对线上业务,包括网购、视频、游戏、线上广告等,有促进作用。预计疫情结束后,前者将迎来短期的报复性反弹,但业务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线上业务比例将有所增加。同时,因为疫情冲击,部分小微企业被淘汰,导致创业热情受抑制,相应创业门槛有所提高,其中轻资产的专业服务类业务可望增加。作为企业搭建生态体系的一部分,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将规模大幅提升,联盟、共创等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流行开来,合作链条更加紧密。 认知五:危机推动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优化。经此一役,预计企业家和投资者应对变化的心态和理念发生根本改变,短期投机有所减弱,长期主义可望勃兴。相应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合作及交易各方,风格更趋稳健,专业化程度更受重视,资源配置更求风险分散。同时,公共管理领域的决策教训将影响企业决策方式,预计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决策模式将得到优化,决策更加理性,决策支持更完整系统。 认知六: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线上线下可随时灵活转换,原来没有线上渠道的需要朝线上发展,原来有线上的则要加大线上投入,积极创新业态或营销模式增强灵活应变能力。 要么创新,要么等死! 这句话出现在一本由寓言故事写成的管理入门书——《谁拯救了农场》。我们认为,巨大的压力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让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从中破茧而出。
![]() 03.创新管理的内涵企业创新管理对于现代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今创新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已成为生产力中新的经济增长的要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企业创新,市场竞争的加剧逼迫企业创新,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企业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常创常新。企业想要存活必须创新!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里根据许多成功的创新案例,归纳了创新的7个机遇来源。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德鲁克说这是最容易利用、成本最低的创新机会。比如,万豪酒店最早成立的时候,是做连锁餐饮。有一年他们在华盛顿州开的一家餐馆,生意意外地火爆。后来一了解,原来餐馆对面是机场,那时候飞机上不提供吃的,很多乘客就来餐馆买快餐带到飞机上。这么一来,万豪就意外地发现了新机会,开始和航空公司合作,搞航空餐厅,取得了成功。所以说,要认真分析意外事件背后的原因,说不定就会发现创新机会。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意思就是说,这事明明从逻辑上、道理上应该行,但实际结果就是不行。这时候,就可能产生创新。比如,集装箱的发明就是这样。上世纪50年代之前,航海公司都在使劲购买好货船、招聘好船员,他们的想法是,只有船跑得更快、船员业务更熟练,航运效率才会更高,公司才能赚钱。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结果没啥用,成本还是居高不下,整个行业都快干不下去了。 后来大家才发现,原来当时影响效率的最大因素不是船和船员,而是轮船在港口闲置、等待卸货再装货太耽误时间。所以大家想办法来提高货物装卸的速度,于是就发明出了集装箱,航运总成本一下子下降了60%,整个航运业才起死回生。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求 也就是寻找现有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发现创新。比如巴西的阿苏尔航空公司,他们的机票价格很低,但乘客却不怎么多。后来他们发现,这是因为乘客到机场很不方便,坐出租车很贵,而坐公交或者地铁又没有合适线路。也就是说,“从家到机场”是顾客出行流程的一部分,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于是,阿苏尔航空开通了到机场的免费大巴,生意一下就好了,成为巴西成长最快的航空公司。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行业和市场变化,往往会带来创新的机会。比如,数码技术的出现,让影像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柯达公司就因为没有重视这个变化,很快就不行了。其实早在1975年,柯达就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但它只想着保护自己的传统优势,没有看到这个行业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结果最后很惨。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第五个创新机会来自人口结构的变化。像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组合、就业情况、受教育状况、收入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机会。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中国现在的老龄化,就会带来很多创新机会。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意料之外的成功和失败能产生创新,就是因为它能引起认知上的变化。比如计算机,最早人们认为只有大企业才有用,后来意识到家庭也能用,这才有了家用电脑的创新。反过来,如果认知上没有变化,就可能失去创新。比如福特公司当年取得成功以后,对消费者的认知一直没有变化,一直以为买车的都是男人,汽车声音大,开起来才带劲。结果丰田生产出乘坐舒适度更高,噪音更小的家用轿车以后,福特就不行了。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德鲁克发现,在所有创新来源中,这个创新的利用时间最长。因为新知识创新往往需要好几个因素。比如,德鲁克提到,喷气式发动机早在1930年就发明出来了,但应用到商业航空上是在1958年波音公司研制出波音707客机,中间隔了28年。因为新飞机的研发不仅是发动机,还需要空气动力学、新材料以及航空燃料等多方面知识技术的汇合。 上述7个创新来源的界线有时候很模糊,企业要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大概需要每隔半年就审视一下自己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从这7个方面检查一下,看有没有新的创新机会。 ![]() 课程练习《如何实现思维创新》 04.商业模式的变革商业就是将采购来或生产出的价值提供给他人,以换取同等价值,而这些要素的组合就是商业模式。凡是有实力的企业无不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而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实现创新以及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但是在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则在于创造,而非竞争。产业视角——站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思考利益相关者。 跨界视角——以用户为中心跨行业、跨品类,思考利益相关者。 变革或被变革,企业为什么必须持续进化? 【百年不断变化的硅谷历史,一条永恒不变的变革规律】 当我们谈到创新,一定会想到的地区就是硅谷。如今,全球各地都在尝试在当地兴建属于自己的“硅谷”,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阿联酋迪拜的互联网城、印度班加罗尔的eCity、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等。但又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真正超越甚至是接近硅谷在全球科技发展历史上达到的成就。更少有人了解,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硅谷,其发源地圣克拉拉(Santa Clara)——英特尔公司总部所在地,早年间还只是成片成片的果园,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之一。 从早年的水果生产基地至今,在硅谷整个百年的发展史上,我们发现一条永恒不变的变革规律:少数个人的离经叛道 → 创业公司的野蛮生长→ 不可避免的产业革命。
从竞争到竞合 竞合是一种新的经营意识。从竞争走向竞合,路径是这样的:绘制价值链→确定行业参与者的竞争合作关系→分析比较各种博弈结果→实施经营战略改变博弈结果→确定战略合作关系→扩大商业机会→实现共赢。 管理者持何种态度看待竞争,特别是位居高层的领导者对待竞争对手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乃至一个组织发展的高度。与其风声鹤唳,不如放宽胸怀,因为未来取代你的,从来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你从未有过的危机意识。 如何对产业价值链进行解构从而设计平台战略?
平台战略的四种不同的转型方式,分别为“转旧为新”“新旧并行”“借助外力”“投资观望”。 05.企业流程优化流程即一系列共同给客户创造价值的相互关联活动的过程。流程优化是一项策略,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优化业务流程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对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 流程优化不仅仅指做正确的事,还包括如何正确地做这些事。 我们知道流程无处不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流程,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库房管理流程,各种历程几乎无处不在,流程是企业的筋骨,支撑企业的日常运作。无论企业大小,都离不开流程。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流程,流程优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逐渐在日常的管理模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课程总结 不懂创新,无异于固步自封 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不懂得改革创新,不懂得开拓进取,它的生机就停止了,企业就要濒临灭亡。 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举措,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故步自封和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都将导致企业最终无法立身于社会经济发展洪流之中。 企业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更新思想,强化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调整、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充分发掘企业内部潜力,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更稳。
|